历史性巨变:长三角正在变成一个“省”,珠三角正在变成一个“市”

国民经略    来源:国民经略 2019-11-27 14:04
42



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长三角正在变成一个“省”,珠三角正在变成一个“市”。中国两大顶级城市群同时发生巨变。


 

这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事情。

 

今天,中国的经济版图正在经历一轮大洗牌,帝都减量,天津告别投资驱动深度调整,京津冀越来越远离经济核心,中国的格局悄然从三足鼎立,变成了双雄争霸。

 

而面对大国博弈的围剿,长三角和珠三角却押注了两条完全迥异的道路。一个扩容,一个内敛。

 

这必将对国运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01

 

这几天,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做出一个决定,将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城市纳入长三角范围,实现对安徽的全覆盖。

 

自此,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全部进入了长三角。

 

安徽位于塌陷的中部,与发达的东部沿海有着巨大沟壑。自97年长三角朋友圈浮出水面,它就一直是上海、南京、杭州几个城市合纵连横的平台,跟安徽没有半毛钱关系。

 

等到08年北京奥运盛大开幕,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崛起,安徽仍旧在外围打转。

 

直至两年之后,省会合肥以及“徽京”边上的马鞍山才被允许加入其中,安徽历史上才首次打开长三角的缺口。此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数次扩容,对安徽始终是左顾右盼。

 

这一次,长三角明显等不及了。

 

今年,珠三角上升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千年大计,深圳获批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澳门申请证券交易所或将打破大陆金融格局。

 

面对咄咄逼人的珠三角,长三角似乎终于下定决心,把安徽全部纳入其中。

 

意图是很明显的,就是为了在土地资源越来越逼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给上海、南京等核心城市创造出更多“飞地”:

 

在这里,GDP和税收可以分成利益共享,推动核心城市进行产业转移,腾出土地空间发展更为紧迫的高端产业。

 

为此,长三角必须拥有一种凌驾于41个城市的力量,把所有城市纳入一盘棋来统一调度,在不改变竞争的状态下强化“合作”,实现利益格局的二次分配。

 

这种支配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力量,让长三角越来越像一个“省”。

 

在你黄局长看来,长三角的加速膨胀,不是没有来由的。因为,对长三角很有压迫感的事情已经在发生了:

 

今天的珠三角,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收缩成一个“城市”。


 

02

 

九年前,珠三角就开始尝试收缩。

 

广州和佛山挑头,于2010年开通了最具有同城化象征意义的基建项目——广佛地铁线。

 

这是全中国第一条跨城连通的地铁线,打破了市与市之间的行政边界,可谓石破天惊。随后,珠三角各个城市的地铁线路蔓延开来。

 

现在,这些处于交通末梢,彼此孤立的地铁线路,已经到了快要“跨城联网”的临界点。

 

image.png


别看广州13号线和东莞2号线隔着十几公里。

 

image.png


别看广州4号线,东莞2号线,深圳11号线在珠江口隔岸相望。


image.png



别看佛山1号线与广州2号线、7号线遥遥相对。

 

不用多长时间,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这几大城市的地铁将连接成网。难分彼此。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广佛。

 

image.png


当前广州7号线西延段正在建,预计一两年后开通。这条地铁直达佛山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美的集团”,简直就是广州出钱,给美的定制的地铁列车。

 

佛山2号线一期也正在建,预计一两年后开通。这条地铁将佛山最强的南海区与广州2号线、广州7号线连在一起。未来佛山新城CBD的白领们,通过地铁换乘便能快速抵达华南地区的超级枢纽“广州南站”。

 

这还只是两地小试牛刀。

 

前不久,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解读广州新一轮规划时,透露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广州规划建设17条地铁与佛山对接融合。足足17条!

 

看下边这张图片,你还能分得清广佛的边界吗?反正你黄局长是分不出来了。

 

image.png

(来源网络,部分对接线路没有画上)

 

这还不是最震惊的。

 

今年第二季度,广州给发改委上报了一份《城际铁路规划(送审稿)》,里头规划了将广州18号线延伸到清远、中山、珠海!

 

这条线路本来是连接南沙与广州中心城区的,采用最高运行时速160公里的列车,足足比普通地铁快了一倍,实现30分钟从南沙区到广州东站、45分钟到广州白云机场。

 

目前工程完成近半,预计2022年完工。

 

但是广州远远不满足于此,它还想把这条广州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地铁线路向北延到清远,向南伸至中山、珠海,贯穿整个珠三角西岸。

 

image.png


一旦通过批准,这条线路势必接近200公里,成为全球最长的地铁线路之一。真不愧是广东的老大哥!

 

在珠江的另一岸,几座城市也是蠢蠢欲动。

 

首先,广州在跟东莞签订的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到,至少安排了两条对接线路,广州5号线—东莞1号线,广州25号线—东莞1号线。


其次,东莞跟深圳的规划中,未来共有10条地铁线路衔接。其中有两条地铁,还是从深圳出发,穿过东莞凤岗镇,借着别人家的地盘跟自己的地铁网络再次相连。


image.png

 

目前,深圳地铁6号线跟东莞1号线同时在建。彼此的终点站相隔只有区区4公里左右。不出意外的话,这几公里的空白很快就会被填满。

 

image.png


瞧瞧未来大湾区的地铁线路网示意图,简直可以用丧心病狂来形容。


image.png

(来源网络,部分线路未画上。若展示到2030年/2050年愿景则更为密集。)

 



03

 

千万不要小瞧这个地铁网络的作用。

 

第一,中国第一条跨城地铁广佛线开通后,将很多广州人引流到佛山过上候鸟生活。省城借此压制住房价猛涨,成为一线城市中唯一的洼地。

 

这两年广州每年净流入四十多万人口,相当于两年造出一个新城市,低房价的作用不容忽视。

 

这些密密麻麻的跨城地铁,会重新优化人口和资源的流动。

 

第二,跨城地铁一旦线路较长,肯定会建成120~160公里/小时的快线,实际上是取代了城轨、甚至是准高铁的功能(世界上第一条高铁日本新干线刚开通时平均运营时速100-120公里)。

 

而相比城轨和高铁,跨城地铁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车站近、班次密,候车少,可通达性更好。

 

以后任何一个大湾区人,下到任何一个地铁站,就能出现到任何一个地方。这将极大推动湾区内部的商务来往、思想交流和科技创新。

 

除此之外,珠三角内敛成一个市,还有另外一个大杀器跨海大桥。

 

最近,深圳和珠海紧锣密鼓的启动深珠通道规划研究,广州则刚刚公布深中通道支线的环评报告书,预计2024年完工,届时南沙跟前海两大自贸区得以汇合。

 

image.png

 

以前万里珠江就像天堑,未来几年整个珠三角将借由七八条跨海跨江通道形成1-2小时生活圈。

 

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预测,到2050年大湾区将从目前7000万人口增至1.2亿-1.4亿人。

 

换句话说,未来将有一亿多人口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放眼全球,这绝对是“宇宙第一大城市”。

 

这种奇迹,日本做不到,欧盟做不到,美国也同样做不到。

 

日本受限于单中心化。东京周边的三个县实力外围,无法单独成网,不像粤港澳大湾区一样多中心,有广深港三个一线城市,莞佛两个二线城市,各自有实力开建地铁网络。所以东京都的地铁只能做到延伸出去,而无法覆盖整个湾区。

 

欧盟受限于疆土辽阔。虽然欧盟关税同盟,人员流动自由,一体化做得不错,但毕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巴黎,布鲁塞尔,柏林,阿姆斯特丹彼此距离遥远,不可能地铁相连。    

 

美国受限于人口较少。纽约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人口分别只有2000多万和700多万,无法像粤港澳大湾区一样,依靠庞大的人口规模摊薄建设成本。

 

虽然今天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弱于旧金山大湾区,金融弱于纽约大湾区,但是未来当珠三角内敛成一个城市的时候,经济增长将超乎想象。

 

这是上天对于珠三角的眷顾,也是长三角迫不及待的原因。

 

原本,珠三角就是全中国分工做得最好的城市群。香港是金融中心,广州是商贸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东莞和佛山是制造中心,澳门是休闲旅游中心。同化成一个“城市”后,其协同效应更不可限量。

 

长三角要如何应对这种竞争?

 




04

 

目前,长三角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同构。

 

在GDP挂帅的考核机制下,各地政府集中精力于招商引资、工业发展,以取得好名次获得上级肯定。

 

激烈的政绩比拼造就了中国奇迹,但也留下一个后遗症,就是有时候会不顾市场规律,盲目发展同一种产业。

 

举个例子,从杭州湾出发,沿着长江出海口溯游而上,你可以看到两岸的石化基地星罗棋布。

 

无锡


image.png


舟山

 

image.png


宁波

 

image.png


上海

 

image.png

 

苏州

 

image.png


嘉兴


image.png

 

有专家发现,23个长三角沿海沿江城市中,分别有13个和12个城市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石化和冶金产业。这种脱离市场供需关系的盲目招商引资,其实最终是损人不利己的——

 

第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虎口夺食,很多地方只能竞相降低土地价格和税收力度。

 

第二,大规模建设冶金工业园和石化产业园,导致园区过剩,建好就撂荒。或者是由于建设周期长,等到企业投产时,市场已经饱和。由于这些资本密集型产业项目前期投入巨大,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贷款,一旦不能盈利,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沉重包袱。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造成了长三角的产业同构难以化解,那就是行政壁垒。

 

打个比方,五年前某项目某产业最适合在上海扎营落户,但是随着各项生产成本的变化,各种外部因素的变化,现在可能更适合在杭州安家。

 

如果交给市场来发挥作用,这事情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和资本一定会流向更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使得产业集群,发挥出最大的规模效应。

 

但是我们要知道,现在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度较高,核心企业外迁,可能会带走一片下游企业,造成产业空心化。

 

对于上海来说,虽然腾出的土地空间,可以用来发展更为高端的产业,但如果不能马上招商引资成功,就意味着GDP和税收的流失。

 

根据上海统计局的一份报告,“十二五”期间上海工业企业因产能外移,每年工业总产值规模减少逾2000 亿元,占全市年工业总产值总量的近10%,年均影响产值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

 

这种空档期的阵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地方保护主义若隐若现,阻碍了产业的自然转移。尤其是在国有企业,行政干预的痕迹更为明显。

 

所以,包括上海在内,整个长三角都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这几天,长三角扩容将安徽省所有城市纳入其中,以及在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和浙江嘉善的交界处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其实都是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建飞地经济,用利益共享的财税分配机制来消除行政壁垒——

 

迁出地出企业,迁入地出土地、税收优惠政策承载产能转移。双方在GDP和税收上实行分成,互惠互赢。

 

这样,大家才能顺利疏解非核心产业,集中力量转型升级,做最有前途或者说最为急迫的高端产业,上海专心做它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宁波做航运重化工,南京做软件,苏州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等。

 

这一招,至关重要。如今大国博弈,留给中国制造弯道超车的安全期更短了。

 

一刻都不能耽误。

 



05

 

说来也是好笑,今天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命运抉择,似乎又再次验证了地理决定论。

 

长三角有连片的平原,一马平川,很容易走上一条扩容膨胀的道路。这也是长三角能变成一个省的空间基础。

 

长三角


image.png


珠三角


image.png


珠三角以外便是粤东西北,山区阻隔,外延空间不足,天然有向内收缩成一个“市”的趋势。

 

一个是裂变的长三角,一个是聚变的珠三角,谁能够更快突出重围,成为真正的宇宙中心?


虽然珠三角的企业创新更活跃,但长三角的基础研发更强大;虽然珠三角的外向型特征更明显,但长三角的经济腹地更广阔。双方都各有王牌,各有优势。尤其是上海自贸区刚刚扩容,浦东临港有机会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质意义上的自贸港。


编辑者:国民经略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更多+